【音频版】
【视频版】
【文字版】
【内容要点】
以下为AI生成的图文笔记的内容
一、天地大道 04:46
1. 天地大道直播更改时间说明 05:27
- 时间变更历史:最初为每周一直播,后因讲师事务繁忙调整为每两周一次,现承诺恢复为每周一直播
- 当前安排:讲师已移居海外,将业务转交他人处理,专注保证每周一”天地大道”直播内容输出
- 内容特点:每次直播都是即时创作,讲师通常不打草稿,内容具有即时性和真实性
2. 未来讲座内容规划 06:25
1)内容更新承诺
- 七大保证:
- 每周一准时更新天地大道内容
- 续写”大白的故事”系列,融入修行经历
- 发布全新未删减版故事集
- 提供全新天地大道认知知识
- 设立定期答疑机制(每周1-2天)
- 分享更全面的轮回故事集(基于数万人案例)
- 讲解全面的人间法(修行、婚恋、教育、健康等)
2)内容特点说明
- 内容性质:只说明事物本质规律,指出正确与错误的界限及相应后果
- 教学理念:提前预警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选择带来的影响,但不强制改变
- 修行核心:强调个人改变的重要性,认为改变自己是改变命运的关键
- 传播原则:遵循”无缘不可渡”的理念,只对有缘人产生影响
3)历史内容回顾
- 发展历程:
- 2019年首次录音版
- “大白”系列尝试版
- 2022年卡通脸形象大规模传播
- 2024年泰国不露脸全球直播版
- 形象选择:卡通脸设计基于战国时期某次转世形象,体现轮回关联性
4)修行理念阐述
- 修行本质:通过接触众生疾苦理解因果,实践帮助他人来体会修行难度
- 知识来源:基于讲师多年助人经历和阴阳师实践的总结
- 认知提升:强调修行最重要的是认知改变,不同认知带来不同世界理解
3. 故事会体系 19:10
1)修行体系的建立
- 修行体系的名称与目标 19:19
- 体系名称: 现称为”师门”体系,过去称为”故事会”体系
- 核心目标: 建立陪伴式修行模式,通过分级制度实现个性化指导
- 分级制度: 分为初级、中级、高级、资深、传法者五个等级
- 传法者的特殊性与要求 19:50
- 考验难度: 传法者需面对众生和人性的全面考验,难度远超个人修行
- 历史经验: 整个佛界所有传法者都需经历九死一生的考验,从佛祖到普通传法者无一例外
- 责任差异: 资深修行者与传法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承担度化众生的责任
- 修行体系的渊源与背景 20:23
- 法脉传承: 属于观音系修行体系
- 历史沿革: 过去未明确说明法脉渊源,现在可以明确为观音系传承
- 修行缘分的两种类型 20:35
- 前世因缘: 曾经的家人或同族,因讲师经历近200世轮回,结缘者众多
- 法脉因缘: 观世音菩萨修行体系下的芸芸众生,构成主要修行群体
- 观音修行体系的特点与立心结的重要性 21:24
- 心结考验: 观音体系修行者必须经历重大心结考验
- 修行特点: 与妈祖系相似,人间化身都需经历痛苦考验
- 显化特征: 妈祖系修行者上身时通常先大哭大闹,释放累积的痛苦情绪
- 佛界其他修行体系的对比 22:00
- 弥勒系特点: 相对轻松,修行者心态开放,不将苦难太放在心上
- 苦难共性: 所有修行体系都需经历苦难,区别在于对待苦难的态度
2)修行体系的资源限制 22:24
- 分级开放: 根据修行者级别逐步开放资源
- 初级体验: 包括请符、占卦、疗愈等基础服务
- 深度修行: 达到一定信任度后可体验法器、麦轮、前世今生探索等
- 传法阶段: 需通过心劫考验,做好充分思想准备才能参与度化众生
3)知识的四个阶段 23:42
- 第一阶段:有书本与无书本的差异 23:49
- 历史特征: 古代知识传承依赖文字记录
- 资源壁垒: 能否接触到书籍直接影响知识获取
- 第二阶段:工业革命后的知识易得性 24:04
- 技术影响: 印刷技术革命使书籍大规模普及
- 学习优势: 能阅读更多书籍者获得认知优势
- 第三阶段:精读阶段与知识提炼 24:20
- 代表模式: 樊登读书、罗辑思维等知识服务
- 核心价值: 在海量信息中筛选重点,节省学习者时间
- 第四阶段:陪伴式成长与知识内化 24:49
- 现存问题: 多数人学了很多知识却未能改变命运
- 关键区别: 知识能否固化到学习者身上
- 教育缺陷: 现行教育体系培养”工具人”而非全面发展的”社会人”
- 核心要素: 选择比知识更重要,机会比拥有更重要
- 实践要求: 需要团体支持来实现知识到人生的转化
4)修行环境 28:00
- 修行环境出现的背景 28:14
- 社会现状:当前全球范围内(不仅是中国)普遍存在负面情绪高涨现象,许多国家出现妖魔化倾向
- 经济根源: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源于经济困境,”折腾来折腾去都是因为没钱了”
- 人性暴露:经济萧条会导致”很多人性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”,印证了《地藏经》”为善为恶,逐径而生”的警示
- 人性问题在经济萧条中的暴露 29:30
- 现实案例:通过八年命理实践观察到,即使帮助过的人也可能反咬不认账
- 嫉妒现象:当部分学生被带出国时,引发其他学生的羡慕嫉妒甚至仇恨
- 警示:”不要说你之前帮了他什么”,经济下行时人性的恶会大幅显现
- 经济问题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30:19
- 首要法则:人间修行必须遵循”天道法则+人间法则”双重标准
- 核心观点:”人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挣钱”,经济能力决定能否帮助亲人、实现理想
- 基本要求:至少达到衣食无忧的水平,这是改变自身和世界的前提条件
- 现实困境:很多人受限于环境无法选择更好的发展机会(如网络挣钱、出国等)
5)红尘道场法则 31:13
- 核心目标:建立可安全修行、积累功德、养家糊口的综合环境
- 居住标准:
- 永久产权房屋,自由改造无需审批
- 月租5-6千元可租200平住宅,容纳全家包括宠物
- 国内局限:现有制度难以实现上述生活模式,故选择海外建立
6)提供机会 34:01
- 长期愿景:在海外站稳脚跟后为更多人提供发展机会
- 体系批判:反对传统修行体系只彰显师傅能力而忽视学生个体发展
7)点亮星空 35:40
- 核心理念:做”星空背后的黑夜”,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道
- 教学特色:
- 陪伴式成长模式
- 不强调悟性门槛,”没有悟性也能修行”
- 反对单纯”悟道”教学,主张系统性培养
8)修行标准建立 36:24
- 可视化修行的重要性 36:32
- 必要性:人类需要具体指标而非抽象感悟
- 对比论证:”如果悟道有用,何必找老师?就像不该让学生自悟三角函数”
- 修行指标的提出与意义 36:45
- 体系构建:
- 提出几百条人性指标
- 制定几十条修行指标
- 优势:明确知道”哪个指标没做到、因何事没做到”
- 体系构建:
- 修行体系下的教学方式 37:39
- 教学主张:反对”回家自悟”,主张”这辈子先能理解”
- 集体提升:重点培养群体思想意识而非个人顿悟
- 建立属于自己的信念 38:05
- 心性要求:必须做到”此心光明,浩然正气”
- 自我认知:清楚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,”做了就是做了,没做就是没做”
- 考验梦中的认知与心性考验 38:20
- 考验形式:通过身临其境的梦境考验认知和心性
- 应对原则:即使被冤枉诽谤,也要保持内心澄明
- 现实中的经济下行考验 39:12
- 现实案例:终止中国区业务后,部分朋友未能通过考验掉队
- 检验真理:”只有水下来了才知道谁没穿裤子”——困境检验人际关系本质
9)经历波折 40:00
- 在波折中看清人性与自己 40:01
- 认知价值:波折是认识自我和他人本性的重要途径,在动荡和危机中才能看清真实的人性和本心。
- 实践检验:通过实际经历验证所学理论,如将困境视为”梦幻泡影”才能真正检验修行成果。
- 经历波折对修行的影响 40:34
- 信仰验证:当面临钱财损失、利益受损等现实考验时,能否保持”如梦如幻”的认知是修行境界的真实体现。
- 日常实践:需要每天经历和观察轮回现象,通过持续体验来强化对教义的信念。
- 出离心的重要性与修行的真谛 41:30
- 核心标准:修行的根本意义在于产生真实的信仰,否则修行就失去价值。
- 轮回视角:观察自己200世人生经历,能帮助正确看待今生的疾病、家庭问题等困境。
- 实践要求:需要真正做到将现实视为梦幻泡影,而不仅停留在理论认知层面。
- 坚持讲述天地大道的意义 42:54
- 多维听众:讲述内容不仅面向人间听众,还包括法界生物、仙家等非实体存在。
- 持续义务:因涉及多维听众,课程必须保持连续性,除特殊情况外不得中断。
10)修行体系不同 43:37
- 熟知自己轮回故事 44:20
- 实证特性:区别于传统体系讲述古人故事,本体系注重个人可验证的轮回经历。
- 现实关联:强调个人轮回故事对今生的实际影响,而非抽象理论。
- 可证明 44:32
- 验证要求:所有教学内容都强调可证明性和可证伪性,确保学习者能够实际验证。
- 案例选择:优先选用学习者熟悉的、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。
- 修行本质
- 双重含义:”修行”二字包含”修”(认知错误)和”行”(实践改正)两个层面。
- 标准来源:正确性标准由空间创造者(创世神、界尊等)定义,而非个人主观判断。
- 天道法则
- 根本准则:修行本质是遵循天道和界尊制定的规则,而非发展个人特色。
- 生存智慧:在规则体系内,偏离标准形态的存在会被当作杂草清除。
- 法则冲突:当天道法则与人道法则冲突时,应以天道法则为主,但需用人道法则保护自己。
- 修行目标
- 理想状态:培养能同时遵守天道和人道法则,并在冲突时”宁损性命,终不作恶”的修行者。
- 实践警告:反对在人间修炼神通,强调应在合适位面进行相应修行。
- 培养机制
- 轮回设计:通过长期人间轮回(如100世)建立人道思维模式。
- 适应过程:即使最初不适应人道,长期轮回也会自然形成相应思维模式。
11)修行 53:39
- 资料和认知 54:01
- 目标认知: 修行前需明确天界对修行者的期望形态,如界尊主神或创世神的标准。人间界的认知局限导致对高阶修行目标缺乏准确理解。
- 认知局限: 人类常以人间苦难质疑神佛不救,实则高阶存在视轮回为壳的更替,苦难只是暂时的体验安排。
- 认知提升: 需要突破人间界认知局限,建立超越人类视角的修行认知体系。
- 大修行观 56:27
- 规则本质: 所有修行本质是规则修行,需区分究竟规则(根本法则)与界面规则(特定层面的法则)。
- 视角转换: 必须从佛/轮回外生物的视角理解其对轮回内众生的定义,这是修行的基础认知。
- 认知维度: 包含六大观:大世界观、大历史观、大人性观、大经济观、大教育观、大生活观,缺一不可。
- 轮回观 56:56
- 观察维度: 需建立在无量众生、无量轮回、无量位面的宏观视角上。
- 自我认知: 要清楚每世轮回对自身心性、思想、因果、能量、技能、身体的改变轨迹。
- 关系认知: 需理解与众生在累世轮回中的互动历史及相互影响。
- 实践意义: 轮回观直接影响对现世人际关系(如配偶、子女)的正确认知和处理方式。
- 人性观 59:55
- 历史规律:
- 战争周期:中国2500年历史中仅300-400年无大规模战争
- 生存技能:历史中最应掌握的首先是逃生技能,其次才是谋生技能
- 家庭观念:固定安家观念在历史周期中显得不合时宜
- 老龄化:人类历史上首次面临全社会老龄化问题,缺乏应对经验
- 家族延续:少有家族能延续三代以上,传统教育观需反思
- 经济认知:
- 当前全球处于经济大萧条周期,部分地区复苏需20-30年
- 经济周期是必然规律,盲目乐观预期持续增长是认知误区
- 修行启示:
- 痛苦是天道善意的错误提醒
- 需理解轮回之美,包括伤害、欺骗等负面经历的终极价值
- 成佛需十界圆满(天界、佛界、神界、道界、人间界、鬼界、碎片界、魔界等)
- 菩萨级修行者在人间界仍面临极大挑战
- 方法论:
- 突破”庐山效应”:需跳出自身局限才能看清真相
- 知识来源:重视佛祖菩萨等超越性认知来源
- 碎片空间:需建立对非常规存在(如魔界众生、地狱众生)的认知
- 历史研习:推荐研读《资治通鉴》等历史典籍
- 实践路径:明确知道为什么做、怎样做、如何做,避免古人只给方向不给方法的弊端
- 终极目标:使修行观融入本能,成为不需思考的自然反应
- 历史规律:
4. 人道部分 01:11:58
1)如何做人做事及修行 01:12:01
- 人间法核心: 涵盖做人做事、生活修行、问题解决等现实生活方方面面的指导原则
- 修行本质: 最终影响的是思维模式,正确的思维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
2)人类的思维 01:12:29
- 思维影响因素:
- 轮回经历(占比最大)
- 本源思维(出生界面决定)
- 现实环境(教师/他人影响)
- 平行宇宙分魂(跨位面影响)
- 东方佛界特点: 药师佛体系特别注重对思维的影响和塑造
3)思维对行为的影响 01:13:27
- 思维-行为关系: 如案例中孩子清除脉轮心结后,从抗拒阳光到主动寻求阳光的转变
- 轮回印记: 未经教导的天然好恶/恐惧多来自前世经历形成的”思想钢印”
4)本源思维及其对抗方法 01:13:44
- 本源特征: 与出生界面绑定,涉及远古原始设定
- 破解方法:
- 佛界方案:多世陪伴(需承受被陪伴者的所有痛苦)
- 现实映射:养育子女时展现的无条件慈悲(如车祸中本能的救护行为)
5)陪伴成长的重要性 01:14:30
- 有效方式: 群体共同陪伴成长(非圣贤单方面说教)
- 必备品质: 无限包容、慈悲、成就、关怀
- 实践路径: 通过养育子女体验无条件之爱,培养陪伴能力
6)环境对人的影响 01:17:15
- 动态观察: 同一人在不同年龄、背景、环境下会呈现显著思维变化
- 疗愈案例: 清除脉轮累积的轮回伤痛可自然改变行为模式(无需说教)
5. 轮回本性 01:17:40
- 痛苦积累: 轮回中痛苦经历远多于幸福,形成持久的行为驱动力
- 表现领域: 显著影响对婚姻、子女、人际关系等基本认知
6. 现实影响 01:20:01
- 三重作用: 教师引导、同辈影响、社会教化共同塑造当下思维
- 干预窗口: 现实影响相对轮回印记更易被主动调整
7. 规则的了解 01:20:56
1)规则的定义与特性 01:21:01
- 核心特征:
- 可重复性(长期有效)
- 普适性(众生适用)
- 本质认知: 神佛仙所修皆为规则体系
2)规则的重要性与普适性 01:21:15
- 实践原则: 信规则而非个人(避免崇拜导致迷信)
- 工具定位: 法界工具(功/法)仅作为辅助手段
3)修行中的规则与工具 01:21:46
- 工具类型: 涵盖思维、命运、气运、风水、脉轮等调整方法
- 使用警示: 警惕工具依赖,真正修行在于认知提升
4)修行者的心态与境界 01:22:41
- 高阶标准:
- 辨真假正误的能力
- 无恨有爱的境界
- 实现路径: 需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信念根基
5)修行过程中的挑战与坚持 01:24:08
- 必然考验:
- 因果对抗
- 魔界干扰(无攻击反证修行无效)
- 现实困境: 命运改变存在多方力量博弈(含破坏性干预)
6)修行团体的力量与目标 01:25:35
- 团体价值: 提供心力支持、能量补给、群体互助
- 终极愿景: 通过集体修行实现共同圆满(度化十万众生成佛)
二、知识小结
| 主题 | 核心观点 | 主要论据 | 文中金句 | 能量特征 |
| 修行本质 | 修行是修正天道法则而非自我之道 | 创世神与界尊定义空间规则,必须按其标准修行 | “任何你想修出自己东西的都会被当成杂草抹杀” | 佛光加持、能量冲击 |
| 人间法则 | 天道与人道法则需双重遵守 | 算命业务在不同地区的合法性差异案例 | “宁损性命终不作恶,但能融合得满分” | 经济下行考验 |
| 轮回认知 | 建立大历史观/大轮回观才能超脱痛苦 | 人类历史战争频发、家族难超三代等数据 | 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 | 200世轮回经验 |
| 修行体系 | 观音系传承需经历九死一生考验 | 妈祖系修行者上身必先痛哭的观察 | “传法者面临众生与人性的终极考验” | 心性关卡设置 |
| 教育革新 | 陪伴式成长优于传统悟道模式 | 樊登读书会与罗辑思维的局限性分析 | “知识分工具类和改命类,后者需要陪伴固化” | 修行指标量化 |
| 经济基础 | 人间修行首要解决生存问题 | 终止中国业务的现实考量 | “在人间活着的第一法则就是挣钱” | 道场建设规划 |
| 思维改造 | 本源思维需多世陪伴才能改变 | 孩子疗愈后从厌光到喜光的转变案例 | “慈悲的本质是无限包容的陪伴成长” | 脉轮清理技术 |
| 终极目标 | 度化十万众生成佛的誓愿 | 自身轮回200世仍不合格的对比 | “完美一生千篇一律,不幸人生千奇百怪” | 法界影像支持 |
